創作者: 鄭承榆

時間: 2018/3/16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公廟;施公祠;宮廟文物民俗與生活記憶;馬公市;澎湖民間信仰;澎湖縣;鄭承榆

  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1683年(康熙22年)朝廷為感念施琅戰功無數,授其為靖海將軍、並封靖海侯,由此可推估施將軍廟建祠期間約略在1683年(康熙22年)施琅封侯後至1696年(康熙35年)施琅過世前。   施將軍廟在清代時香火鼎盛,廟宇規模遠大於今日,在1832年(道光12年)為將殉職於張丙之亂的海壇鎮標兵和澎湖水師等人入祠,就此改稱「施公祠」。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日本統治者因政治因素考量刻意提高鄭成功的地位,而施琅雖曾是鄭成功的手下,但因涉叛鄭降清之舉,連帶影響其施公祠香火逐漸沉寂;後於1914年(大正3年)為因應澎湖病院興建,故將施公祠搬遷至海壇館的伙房處(即今址,位於天后宮東側、中央老街入口處),其格局狹小侷限,使人難以遙想當年施公祠香客八方的盛況。   如今的施公祠內還保有1835年(道光15年)時所立的「寰海皆春」匾及多項澎湖水師相關海壇鎮營文物;如1843年(道光23年)的「道光癸卯年重修碑」和施公祠入口處那於1898年(明治31年)的「福曜海山」匾等,這些文物歷史悠久、十分珍貴,且具文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