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專屬季節生活的「瓜山」

創作者: 莊凱証

時間: 2019/6/1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瓜山;村落記事;紅菱;食飽未;嘉寶瓜;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澎湖故事;澎湖縣

農漁生活是澎湖人日以繼夜的產業動脈,許多相傳已久的謀生技能,可謂是澎湖屬一屬二的生活資源。而受世代觀念變動,曾普及一時的設施,也面臨消失的命運,其中瓜山便是一例。 馬公市西衛里曾是瓜山的大本營,每逢時令農人們把握時機,準備大展身手,印瓜山一般是過年後,有下過雨土還濕的時候才能製作,印瓜山即製作瓜山之意。印模是以沙砱仔作材質。瓜山的功能主要在擋北風,而土壤的濕度、當天的氣候,是決定瓜山能否成形的重要因素。 婦人說這個模具是母親時代所留,至少有數十年以上的歷史,而她接手重拾過往那段陪伴母親農作的時光。婦人解釋說:從種下瓜仔的第十天左右,小苗就會慢慢長出,大概是隔一天的下午澆水,瓜果多是嘉寶瓜、紅菱居多,哈密瓜較少。預計在媽祖生前可以拆瓜山,農曆五月便可採收。而瓜山的瀕危,包含了現代樓房林立菜宅少了、農耕人力的參與減少、防風材料的更迭以及現代技術的引進。 這種在地居民俗稱的瓜山,貼近於風土設施的特質,六十幾歲的在地居民,正重新找回與家人記憶的連結。 本篇選自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食飽未》第34期,頁數為28-31頁,於2019年(民國108年)6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