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白沙鄉大倉嶼地名考

創作者: 陳英豪

時間:

關鍵字: 大倉;大盛仔;大礵;水仙宮;空青;宮廟文物民俗與生活記憶;通梁;澎湖;澎湖民間信仰

澎湖縣白沙鄉大倉嶼位於澎湖本島、西嶼、白沙嶼之間的內海,可能古名又稱「大礵」,見於《澎湖臺灣紀略》:「又自西嶼頭分道至通梁仔、瓦硐港、大礵,各水程二十里」。 清代志書上有關大倉的記錄,僅提及大倉有一金屬礦,被視為藥材,名為空青,《澎湖廳志》物產/雜產(頁348)載有:「空青(產大倉仔嶼海濱。周凱云:搖之中響,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贗物,搏土貯水於中,置海濱月餘即成。按空青圓如雞卵,大小不一,質甚堅緻.澎人多眼疾,然罕有以此治之者)」。 大倉的開墾或許較其他澎湖諸社稍晚,《臺灣府志》:「東則大倉嶼(澎民罕到,只一曠土)」,范學洙的〈澎湖三十六島歌〉則敘述:「東為大倉一曠土,中無人家有平原」,如此看來18世紀初大倉尚無定居人口,不過《澎湖志略》(1743年,乾隆8年):「大倉仔嶼至媽宮水程十五里」,稍後的《澎湖紀略》(1769年,乾隆34年):「大倉社(距廳治陸路一十八里)」,因此從上述文獻推斷18世紀的上半葉,也就是乾隆年間大倉應有一定人口移入、繁衍。 《澎湖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4)》曾採集陳銅(時任村長)的說法,其先祖陳盛自通梁移居大倉,是因為該地漁業資源豐富,所以才取名大倉、大倉仔或大盛仔,不過陳盛活躍時間,遠晚於記載有大倉一名的《臺灣府志》成書時,因此該說法僅能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