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門漁民的假餌

創作者: 莊凱証

時間: 2020/7/7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小門村;西嶼鄉;村落記事;柴蝦;假餌;舵魷魚;漁船;澎湖故事;澎湖縣

這是澎湖縣西嶼鄉小門村民自製的假餌。假餌(柴魚或柴蝦),一般分作塑膠製(日本製)與木料製二種。塑膠製,不會吃水,購自馬公;木料製,自行削製,特性是會吃水,作業時,需每三小時更換一次。木料通常使用白樟。 假餌尾端的攃(tshat ),又分日本製與澎湖製。買現成的日本攃,體形較小,可更換。向吉貝居民購買的澎湖攃,體形較大。一般漁民偏好較大的澎湖攃。攃的清理,需用快乾強力膠填補孔洞,以免浸水而生繡。在海上作業使用後的假餌,需用自來水清洗並曬乾。 假餌需在水裡測試水範,即在水裡的浮沉狀況與游動情形。自製的假餌,能在船行駛時呈現水平模樣,有較好的誘引效果。購買的現成品,則會呈現三十度至四十五度不等的樣態。假餌作業,需注意其在水勢的變化,或浮或深,咬水範是關鍵。 作業時,若是有月色,是最佳的作業時機,通常使用有上色的假餌,捕獲的機率較高。若沒有月亮,則使用白色的假餌,以增加中餌的機率。 昔日有十幾艘魷魚舵釣作業漁船,如今僅剩三至四艘。船上配有以竹頭製作而成的緄仔車,內放置彈珠數顆,作為中餌時發出聲響的提醒。此時便要趕緊邊拉、邊放緄線,若使勁地猛拉,可能會有脫餌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