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毒魚材料-台灣灰毛豆

創作者: 蔡汶陵

時間: 2020/7/6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大池村;台灣灰毛豆;石滬;西嶼鄉;村落記事;毒魚;烏仔草;澎湖故事;澎湖縣

  此照片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村民以往用來毒魚的天然材料-台灣灰毛豆。台灣灰毛豆台語稱為烏仔草,其特色為帶有絨毛的莖葉,以及一朵紫紅色小花,易於辨識。   對於早期的大池村民的而言,童年時期在海邊石滬裡遊玩、抓魚、甚至毒魚,是生活裡的共同記憶。他們會從沿岸山丘上找到烏仔草,以石頭或銳利器具搗碎,用布包裹著搗出的汁液,再拿著布邊走邊擰,把汁液擰到石滬裡,不用多久,石滬內的魚就會昏厥浮起,便能輕鬆捕撈這些魚獲,像是丁香魚、花枝、玳瑁石斑、臭肚等。等捕撈後,將魚放於網內置於海水中,毒性會自然排泄。因為方法與過程簡單,還成為大池村的男孩在沿岸石滬相互較量的遊戲,看誰能夠依此一方法捕撈更多漁獲,是他們童年難忘的遊戲。   後來,因為有不肖人士利用毒性更強的氰化鉀來毒魚,因為比傳統的烏仔草更有效,且材料取得便宜,漁獲可觀,而更加普及。然而,因為氰化鉀的毒性,以及過度使用所造成沿岸生態的破壞,近年來在生態保護意識的抬頭下,已全面禁止毒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