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鄉合界村由來與蛤蚧

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20/5/28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合界;地名古今;守宮;許玉河;蛤蚧;澎湖;澎湖地名歌詩;澎湖故事;壁虎

洪杞(1867-1957),字瑞仁,號純修,湖西鄉鼎灣村人。洪杞善於探勘澎湖各地風水地理,二戰後撰有〈澎湖地名歌詩〉。此歌詩地名用字以台語音記之,故而有各種不同的版本。美術大師洪根深為其後人,於家鄉故宅牆上也書寫此作品。 陳仁和於西嶼的礁塭中提及合界村的海濱礁石有角架與半洋仔,角架即是合界居民認知的蛤蚧(kap-kài)礁,也就是洪杞〈澎湖地名歌詩〉中的「後窟潭邊蛤蚧吼」,句中後窟潭邊,可解釋為後窟潭的旁邊,或是後窟潭加上潭邊。至於「蛤蚧吼」為蛤蚧加吼門。 蛤蚧為守宮或稱壁虎,此礁石以其外型似壁虎而得名。蛤蚧礁,若去除虫部,可得合介,即合界。清代方志則稱合界頭,西嶼人多稱kap-á-thâu,即「蛤仔頭」。歷經三、四百年大自然營力作用,蛤蚧礁外貌早已今非昔比,然合界頭地名的由來,應與蛤蚧礁息息相關。清代文人書寫地名,總愛附庸風雅,捨棄蟲魚鳥獸之名,取其諧音已有前例。如「龜鱉山」改為奎壁山,「䗩仔灣」代之緝馬灣。至於所謂「民間屢有傳說,昔時堪輿家早已料到吼門水道東邊的村落(通梁村),可經由長柱與水道西邊的村落(橫礁村)連接起來。此豈不証明兩地可合而為一,因而稱為合界。」又是一樁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