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20/5/20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村落記事;虱目魚;國姓魚;圍魚栽;臺陽見聞錄;臺灣日日新報;鳳山縣志;澎湖;澎湖故事

1913年(大正2年)6月《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近年來澎湖漁民在港底、文澳、東衛、中屯、沙港、崎頭、宅角嶼、青螺、菜園等地陸續發現虱目魚苗,尤其在吹北風地季節,魚苗群聚淺灣,可以撈捕近20萬尾左右,臺灣漁船特地來澎湖蒐購。1914年(大正3年)6月的報導又云,臺灣南部經營虱目魚養殖者每年三、四月相率駕船前來澎湖購買魚苗,每年達50萬尾以上。同年10月,《臺灣日日新報》又云:青螺鄉前海岸或大池角天然塭地,無人嘗試魚塭養殖殊為可惜。此時適有港底李權等共九人,申請在港底鹹水灘前試養虱目魚,李權等人被譽為是澎湖魚塭的創始者。港底魚塭所在地位於今成功農漁活動中心北方的「番石窟」,也就是百姓公廟的前方海岸處,魚塭以玄武岩堆疊圍成弧形石堤,並於1980年代(民國70年代)成廢棄狀況,而魚塭遺址因填海造陸於今不存。 虱目魚養殖以海淡水混和養殖,早期須以人或動物糞便注入魚塭,以加快其生長。菜園魚塭就曾以水肥車直接灌注魚塭內,然澎湖淡水水系貧乏,亦不利虱目魚的養殖。澎湖人習慣喜食海魚,對淡水魚的接受度較差。菜園魚塭於二次戰後一度飼養虱目魚,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魚塭爛泥淤積,復以石斑魚等魚種掠食虱目魚苗,最後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