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節孝:澎湖的傳統女性形象(四)
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19/10/11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形象;婦女;傳統女性;節孝;澎湖
道光18年(1838),澎湖通判魏彥儀於媽宮天后宮內設立節孝祠,藉以表彰節婦貞女。大正12年(1923)天后宮改建完成後,大正15年(1926) 4月,諸紳商重立《澎湖廳志》中臚列之節孝孝婦女牌位,由陳采蕊主其事以神轎迎入天后宮節孝祠內安奉。昭和6年(1931)11月23日,郭石頭號召十餘人發起奉迎天后宮節孝牌位遊媽宮城,共有男女四百餘人參加,所到之處香案羅列,旌表旗幟、西瀛吟社字聯等等。參與的團體包括海靈殿、北辰宮、提標館、銅山館、海壇館、北極殿、臺廈郊以及各善社贊助旗幟,旗海飛揚。會後並募金450元,作為救助貧寒節孝婦女之用。1932年與1933年連續舉辦此項活動。提倡節孝,無非從傳統的三從四德角度來看婦女應扮演的角色。然而,當婦女走出家庭,進入學校與職場,這一道緊箍咒也逐漸地瓦解。是以日治時期的林介仁,也已銅山館為書房招收女弟子修習漢文。日治時代,女性也在教師、醫生等行業逐漸佔有一席之地。只是過程並非一蹴可及,二次戰後初期澎湖查某台灣牛的澎湖女性形象,依舊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