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人的端午節
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19/12/4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土地公;午時水;艾草;端午節;粽子;澎湖
二次戰後的記載與採訪,澎湖人的端午節,打從一清早家家戶戶懸插艾草,農家則煮糖飯或糖糕飯前往「菜宅」或「園」祭祀園頭公祈求作物豐收:園頭公即是蕃薯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土地公。祭祀時間約在中午前後。祭品為一把金紙、糖膏與爆米香。祭祀時,燒三支香並將一支高粱桿插在園頭,象徵土地公的拐杖,讓土地公巡視田地時使用。祭祀時並頌唸歌謠「糖膏甜甜,蕃薯gau3生;生kah4牛lan7長,馬lan7大,一欄挖車guah7」。此外,以爆米香祭祀,也有將蟲爆死的意涵。以糖飯拜井母除了感謝井神的照顧,兼有「乞水-乞求美麗」之意。中午祭祀祖先,要炒三樣菜,較富有的家庭則有三牲酒禮、自製的粽子等一併上供桌。晚上則要拜床母,希望對幼兒多加照顧。家中若是幼兒哭鬧不停,婦女會抱著兒童穿梭於高粱田,據聞可根除夜晚哭鬧不停的毛病。婦女也在端午此日,則翻箱倒櫃,曝曬衣物消毒。日治時期,有關澎湖端午節習俗的記載鳳毛麟角。1936年當年的端午節,中屯與沙港於午時下雨,兩鄉居民爭相以空瓶貯存「午時水」,以此水為佳品飲之能祛除邪穢,延年益壽。除此方式之外,更保險的方法,居民都在午時到井邊汲水,以瓶子裝好珍藏。洗澡可以去毒,預防瘡癬孳生,更可使皮膚潔白。遇有發燒之時,以午時水調和白糖飲用,有退燒之能,解暑消火。午時水可說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