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人路變介壽路

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15/11/24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介壽路;建國日報;情人路;澎湖;曠夫路

民國40年(1961)4月10日,澎湖縣為紀念「領袖」豐功偉績,由鄭大洽、李玉林、郭石頭、尹殿甲等十餘人假澎湖防衛部中山室成立介壽亭興建委員會並舉行召開修建會議,決定即日起鳩工興建,預定五月底完工,並已募集18,447元,若有不足款再行勸募。 介壽亭完工後,配合附近的體育場、中正公園設施與觀音亭景觀,逐漸形成馬公地區的休閒熱區。尤其是介壽亭至金龜頭一帶的道路,有林蔭遮蔽,更成為澎湖人口耳相傳的情人路。民國46年(1957)3月,地方人士建議將此道路命名為情人路。有趣的是,有一方人士則認為觀音亭海邊的道路如果是情人路,那麼新生路則可稱為「曠夫路」。 民國40年代已迄50初期,觀音亭情人路常成為《建國日報》報導紅男綠女談情說愛的焦點,署名老薑的作者也以觀音亭與介壽亭為主題創作談情說愛的版畫, 藝術水準頗高。民國51年(1962)2月,澎湖防衛部為求軍政一體,薑澎湖各地及道路橋樑統一名稱,詳列對照表一份,頒發各級使用。例如火燒坪一律改稱為光明里,後窟潭稱為重光里,千人塚名為中興崗,濟安橋改稱中正南橋,永安橋改稱中正北橋,第一賓館已迄金龍頭止成為介壽路。 情人路自此也失去了她溫婉的芳名。